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论文集,包含五篇论文,分别是:《魏象枢独对与玄烨的心理阴影——康熙朝满汉关系释例》、《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与皇太子的兴废及玄烨的内心世界》、《再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历代帝王庙与玄烨的道学心诀》、《准噶尔之役与玄烨的兴兵之由》、《准噶尔之役与玄烨的盛世心态》。作者期望还原一个不一样的但是更为真实的满汉关系。姚先生自述“本书主题只有一个,即批判玄烨提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作者通过批评魏象枢事件总结认为三藩平定的偶然性导致了康熙皇帝对汉臣整体的不信任,会莫名其妙的对汉臣进行打压,实际正显示其统治地位维持的心虚。部分历史记载中《实录》与《起居注》的表述有冲突,实际都不可取,都有修改痕迹或为尊者讳。清朝历史记载以《朱批》可信度最大,《起居注》次之,《实录》又次之。
《面谕》显示出太子培养问题深深刺激到了康熙,因为他力排众议坚持用满族家法及满族家臣授四书,来让太子能够在充分了解汉文化的同时保持部族所谓的优点,然而太子的失败让康熙对部族统治的合法性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怀疑。
恪守祖训是维持部族统治的秘方:玄烨警告皇太子老师汤斌:“一入汉习,即大背祖父明训,朕誓不为此!”汤斌要跪着讲新课,讲完了“乃捧书跪听皇太子背诵”。作为老师,汤斌要说:每天聆听皇太子的讲解,我的学问也有所长进。能够躬亲圣人,实在是我的极大幸运啊!(第106页)自从孔子以来,中国老师之屈辱,汤斌算是空前了,当然绝不是绝后。
康熙为此多次论证祖训颇符合上古三代制度,以此来证明部族统治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实际统治仍然需要实用的政治学、组织学知识为基础,理学在此方面毫无实用性,但为统治汉民掌控文化的话语权,康熙又不得不被迫依赖遵从理学大儒的学说。
康熙曾经自以为学成理学,却被心学大臣诘问,于是传而依赖西学的秘密进行文化上的反击,因而他才开始苦学包括数学、历法、地理的知识,以此来获得对抗大臣的智力优势。同时他使用西方知识来解释《西铭》、《禹贡》,其过程颇为类似神学辩论,证明上帝存在。康熙多次祭祖,自己考证长白山才为泰山源流;通过编修明史来论证“明实亡于万历”的结论,因其要塑造其先祖努尔哈赤起兵反叛乃是吊民伐罪的形象,从而证明祖先反叛的正义性与受天命。证明天命所归在清,明朝之亡始于万历,清太祖、太宗有可取天下而不取之仁;清之代明,既非‘征诛’,亦非‘禅让’,而是明朝官民的急切‘迎请’。
康熙又自述继位以来的人生经历与感受,结论是“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这句话常常被学者忽略,而作者认为这恰恰是玄烨要强调的他所认为的真理。也就是说,皇帝的“享寿考”与“享太平”都出自天命,皇帝的个人寿命、统治时间与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成正比。而当时玄烨在位已经五十六年了,“自秦汉以下,在位久者,朕为之首”。因此,在玄烨看来,他本人的长寿和在位时间之久,都是天命所钟,也是“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又一明证。
满清因为民众问题需要不断论证自身的政府统治合法性,其外在表现颇类似现代政府问题,因而康熙必须论证出结论:“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也因如此其对文化的管控为历代王朝之最,为使汉人在思想意识上承认清朝统治超越往古,康熙又必须兼道统与治统于一身,成为裁断学术的最高权威,皇帝必须身兼文化大祭司这是历代所无。试图把“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观念植入清人头脑,以“保证满族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不可动摇”,竭尽全力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接纳、承认满族“统治的最大合理性与合法性”。清代统治从来都不是归化母文化的思路,正是康熙所谓“夷不乱华但为华夏之主,华不乱夷但为其文化之宗主”,其强调保持部族统治更甚于文化的学习。
这本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来建构康熙的帝王心术。虽然是现在的主流写法,但在原来也是骇人听闻,而且得出的结论颇为不严谨,比如通过分析康熙的幼年、童年及少年阶段,一直处在某种威胁之中,缺乏亲情,这让他很难信任他人,更难友善真诚地待人。而长期的威胁感,孤立无助,必然加重他内心胆怯却又亟思报复的矛盾心理。因此“往往采取心理学上所说的防御性攻击,即常言所谓先发制人”。(第118—119页)对包括废太子在内的一切其他人,玄烨的态度莫不如此,甚至包括三藩之乱的撤藩也是。
思考:
整理了下康熙帝的生平大事记录,特别关注了下大事件发生时他当时的年纪。因为耶稣会教士的原因,康熙是有一定世界知识的,在雅克萨之战时就知道远西边崛起的俄罗斯。但在1706年与罗马教廷闹翻了之后,很多教士都被驱逐,之后清朝统治者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淡。另外康熙帝登基很年轻,因此年轻时候精力充沛,在四十五岁之前南征北战多次亲征何其英明神武,而之后明显大事件变少,晚年又因为继承问题导致吏治整体败坏,可见年龄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与康熙同时期的世界上有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四都是少年皇帝。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在1661年23岁时亲政,而且亲政后废除了首相建立集权,跟康熙南书房制度何其相同,之后同样雄才大略让法国一跃成为欧洲霸主,晚年也是给后世留下一堆问题。他们的不同仍然取决于对科技的掌握程度,法国波旁王朝即便不擅于海军,也仍然可以在北美和印度建立海外殖民地并跨越重洋派遣使团来到中国,而大清则完全没有航海技术去做到相同的事情,可见此时两国实际的国力增长与能力发展已经不在一个速度。
知道一切的康熙为何没有动力去改变去特别提升科技呢?个人认为因为他个人的欲望都仍然可以通过国内统治的民众来满足,不需要海外殖民地或者是欧洲的科技来帮助,何况通过耶稣教会的那一点知识也已经可以满足皇帝个人获得智力优势的要求。
为何清朝皇帝可以垄断西方知识而明朝却刚好相反呢? 耶稣教会被限制了传教范围,说明康熙政府的社会管控能力远远超过万历时期。
1654年 康熙出生
1662年(8岁)登基
1669年(15岁)6月14日 除鳌拜
1673年(19岁)宣布削藩
1681年(27岁)持续八年,平定三藩
1683年(29岁)平台湾
1686年(32岁)雅克萨之战
1689年(35岁)尼布楚条约
1691年(37岁)多伦会盟
1697年(42岁)平噶尔丹
1702年(47岁)平定西藏
1706年(51岁)与罗马教廷闹翻
1708年(54岁)一废太子
1711年(57岁)二废太子
1718年(64岁)封十四子大将军王
1722年(68岁)12月20日 驾崩
打赏作者
抢沙发
还没有评论,你可以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