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读书笔记

说起乾隆,他绝对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帝王,80年代《戏说乾隆》一剧开启古装偶像剧的先河,他以帅气潇洒的四爷形象风靡全中国。后面他又跟和珅、刘墉或纪晓岚构成铁三角,出现在各种嬉笑怒骂的君臣斗的清宫剧中,成为英明又荒唐帝王的代表,同样受到男女老少喜爱。更夸张的是大约十年后他又在大热剧《还珠格格》中他为了备受敬爱最慈爱的父亲。他在荧幕上的艺术形象是如此之丰富,让大家感觉他仿佛是一个我们身边那个不靠谱上司,又或者是那个遥远的充满侠义精神的富家公子,无论如何,想起他来总是感觉很熟悉很亲切。可是戏说剧看了那么多,突然发现居然没有一部真正的正剧是讲诉他的一生的,大家的真正关注点似乎永远都在他的后宫和宠臣和珅身上。有没有人想知道一下这个在位统治中国最长时间的帝王的历史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饥饿的盛世:乾隆的得与失》这本书为我们梳理了乾隆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用生动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清国皇帝。总体而言乾隆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他于24岁继位亲政,在最适合最有活力的时候成为帝国权力的继承人与未来的掌舵人,从1735年到1795年有长达60年的执政期,这个实际执政的记录至今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被打破。王朝经过他爷爷康熙、父亲雍正两代人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而他又通过自身的努力将王朝推向了极盛期。那时不仅仅是乾隆的自吹自擂,王朝的所有臣工乃至于民众都察觉到自己身处盛世之中。

如果说明朝万历的改变需要着眼于万历十五年即1578年,那么乾隆的改变则发生在1748年乾隆十三年,这年他失去了自己心爱的结发妻子富察皇后悲伤不已,而大小金川平叛又极为不顺利,面对小小顽敌大清却有骑虎难下之感。自登基以来顺风顺水的乾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打击,自此年开始执政风格为之大变。他一改继承父亲雍正皇位后的仁慈宽和形象,变得比其父雍正更加的冷酷刻薄,他越来越认识到宋明理学所谓的儒家“尧舜之道”、”君臣共治“都是空言,对付手底下那帮大臣奴才们还是要靠韩非子的“法术“威权来统御。

书中张廷玉退休一节写的格外生动细腻,把一个为帝国奉献一生,到头来只求名的老臣的那种被帝王术折磨得哭笑不得的心态写的淋漓尽致,更把乾隆行为的种种帝王心态揣度的十分到位,推荐哪怕不喜欢历史的读者单看这一段来理解帝王体制都可以。

乾隆一朝武功仍然昌盛,彻底平定准格尔汗国时他才46岁,至此大清所管理的华夏天下已经无大的战事了。之后的几大武功都需要在非中华天下的地方获得。而这期间国家承平日久,这位勤奋强壮的皇帝又无大事可做,于是就开始了长达29年的修订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的文化统治时期。乾隆早期(1735~1748,持续十三年)紧抓吏治放松文化管制促进了王朝发展,中期(1748~1773,持续二十五年)则开始紧抓各级文化管制并打杀官僚朋党让王朝陷于停顿,晚期(1773~1799,持续二十六年)则吏治败坏且对下层百姓各种管制更严,终于闹起各地民变。

到宠臣和珅进入军机处的时候,乾隆已经是64岁的老人了,而大清文化方面也已经是万马齐喑,经济上看起来平淡无事,实际则已经是千疮百孔,乾隆当然知道和珅也只是粉饰太平而已,但老人的身体已经无法让他像青壮年一样勤于政务了,于是再也没有任何新的变革举措。此年后危机逐渐爆发,1787年四库全书完全修订完成后每年都有大的叛乱出现,终于到乾隆82岁1793年迎来了英国大使马戛尔尼,此时年迈的乾隆早已没有了少年英气,对于帝国开放通商的巨大改变更觉得没有必要。至此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大门彻底关闭。但有意思的是这年1月份法国大革命雅各宾党掌权,砍了法王路易十六的人头,乾隆可能正因为知道这件事而对英国人格外警惕。这年3月份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乾隆当然对此一无所知。

通过乾隆我们再一次看到精明的帝王在年迈时能力与眼界的巨大削弱,而乾隆得益于他的好身体,竟然活了88岁,号称十全老人,可是晚年的乾隆是用他的烂身体拖着烂王朝一起堕落,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愚钝的庶民都不开心。此后的嘉庆也是疲于应付,关于这位平凡皇帝的一生,推荐继续阅读《坐天下很累》一书。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味道,不同的皇帝,不同的历史,不一样的感悟。

看完全书有几点感想,总结如下:

1、所谓乾隆“好圣孙”的故事来自于乾隆自己的对与康熙相处的回忆故事和强调,实际上即便从乾隆自己的回忆而言祖孙两人也就相处了一个暑假而已,康熙有97个孙子,跟乾隆间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故事,所谓雍正因为乾隆而备受青睐的故事完全是电视剧艺术演义导致。

2、乾隆一朝很明显的试图恢复满人传统并特别强调满人的统治地位,这点跟康熙是类似的,跟雍正的风格有所不同,乾隆对汉人大臣基本不信任,这也是三朝老臣张廷玉被如此侮辱对待的背后不可说的原因。乾隆朝的内廷全部使用满语交流,长达60年的统治里真正参与决策的汉臣仅刘统勋一人而已。

3、乾隆的统治权术精华就体现在突然间发起的小题大做的全国性政治运动,表现上是天威难测,大臣奴才们可能仅仅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导致前途尽毁,自然以后更加小心翼翼办事。从统治操作上来讲也是商量空间比较大,追求进取的官员可以借题发挥,狡猾稳健的官员也可以自查自省,而一切度量不再取决于法律或者历史惯例而完全把握在皇帝那里。

4、乾隆年轻性格表现就特别的天真烂漫,他不似雍正爱好佛老求静,而与他爷爷康熙相似,特别爱好自我探索与自我表达。但即便这么有好奇心的人,年老后则对除名声外一切都再无兴趣,甚至连英国进贡的新式枪支都没兴趣观看。因为此时他只求安稳,不想再起任何刀兵。对比之下年轻的首辅和珅则对很多东西都颇感兴趣,甚至主动跟英国特使询问交流原理,可惜迫于皇帝的表态而不能深入。老年人心态面对近现代社会终于还是格格不入。

5、1583年万历十一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就给万历皇帝写了信,要求与中国通商,可惜当时因为葡萄牙阻拦而没收到,而就在这年利玛窦来到了广州,开启了他的传教交流之旅。利玛窦与后面大清的天主教教士的大不同在于他主要是跟士大夫和百姓交流,而不是跟皇帝。而乾隆拒绝英国通商之后,1816年英国再次尝试来中国建交通商,可惜仍然被嘉庆皇帝拒绝。

6、黑格尔认为中国历史本质其实没有历史,因为中国历史就是相同的王朝在不断循环,根本看不到进步。而实际上他并不知道元清两代的蛮族入侵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就仿佛如果有一个中国人观察罗马帝国灭亡后的那三百年黑暗时期,也会得出欧洲历史根本就是在不断倒退的结论。阿拉伯和中国都被蒙古及后续蛮族不断骚扰,实际间接帮助欧洲争取了发展空间和时间。

7、乾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太上皇,他挑选的嘉庆非常的恭顺,他自己的权力也保留的最为完整。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太上皇基本都是被迫的,而南宋高宗赵构也是形势所逼实在没办法的举动,像乾隆这样晚年主动退位又顺利保留权力的实在是独一份。

乾隆皇帝生平大事列表

黑体加粗的战事即为乾隆”十全武功“,括号中即为主帅

1711年 乾隆出生

1727年(16岁)结婚

1735年(24岁)登基

1738年 贵州苗乱

1739年 准格尔部求和

1740年 平定苗乱

1745年(34岁) 准格尔内乱

1747年(36岁)大小金川叛乱

1748年 东巡,孝贤皇后去世

1749年(38岁)征服大金川(傅恒,岳钟琪)

1749年 张廷玉退休

1755年(44岁)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傅恒),收复伊犁

1757年(46岁)平定准格尔阿穆尔撒纳(傅恒),收复哈萨克,理藩院受理

1758年 平定大小和卓(兆惠、富德)

1760年 俄国冲突

1762~1769(58岁) 清缅战争(阿桂、傅恒) 注意吴三桂曾经也征伐过

1765年 第四次东巡,第二任皇后被打入冷宫

1771年 土尔扈特内附

1773年 (62岁)开始收集四库全书

1775年(64岁) 平定大小金川(阿桂后期挂帅),和珅(25岁)入阁

1787年(76岁)全部四库完成

1788年 平定台湾天地会林爽文(福康安、海兰察),安南阮氏篡位

1789年 安南胜后求和(两广总督孙士毅),第一次平定廓尔喀(成德、穆克登阿)

1790年 白莲教起义

1792年 第二次平定廓尔喀(福康安、孙士毅)

1793年(82岁)接见英国大使马戛尔尼

1796年(85岁)退位成为太上皇

1799年 驾崩

打赏作者
提交看法

抢沙发

还没有评论,你可以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