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之前看B站“魔法师”的视频对中国古代三公九卿的制度设计挺感兴趣的,特别是三公宰相的国家顶层设计很有意思,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也对汉初的政府制度设计倍加推崇。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这本书很好的回答了问题:宰相究竟需要握有什么权力?宰相制度变化发展究竟为何?此书在总结制度发展历史的同时还考察了中国传统社会秘书咨询官员的职责和任务。看完全书,很多钱穆或易中天在他们书中对三公或中朝官职变化错误的概念描述都得到了厘清,书里的结论还是符合理性考据并且总结恰当的。

1、 什么是宰相?具有议政权与监督百官执行的权力(明清大学士或军机不具有后者因而不被作者认为是宰相),不宜过分强调制度变革中皇权和相权斗争的因素,而应该看到目的性统一于维护统治且变革来自于制度的不适应(实际还是制度突然不能满足皇帝的私欲如汉武帝,也可能是消除特别人物的政治影响导致,比如汉宣帝或蜀后主)

2、西汉初:三公中丞相为主,三公并非官方称谓仅符合先秦学说(含义等于宰相),太尉不常设,实际由丞相和御史大夫并称两府来协助天子理政。特别注意此阶段三公也没有官员任免权指挥权,只有主动推荐和监督考核的权力,而且丞相府长史也由皇帝选派,其他下属官员才可以自己聘任;御史大夫寺设置在宫中(或最近),皇帝诏令由其草拟并提交尚书留档复核再下达到丞相府执行;汉初延续先秦制度,又根据黄老思想,有虚君实相有责政府思想,宰相不管小事,主动奏请的大事也不多。平日诸卿和地方长官依据变动较少的律令、诏书独立处理政务,宰相仅定期派掾史检查,特别是年终进行考课,奏行赏罚。以列候充当宰相但后人能力又不足。汉武帝改用儒家思想后专权于上,则多选用中朝官以参政议政。霍光领尚书事后文书更专,尚书台权力增大。

3、西汉末东汉初:三公鼎立,设置太尉、司徒、司空;分别管理九卿与郡县,督管军事、民生、水利工程;改革原因在于两府不足以应付天下动乱,后又因人废政(哀帝宠信想提高顺位),东汉则出于皇帝集权之必要(王莽篡汉)需要防备三公

4、西汉中朝官:大司马(辅政)、诸将军(辅政)、侍中与中常侍、尚书及领尚书事,但中朝官仍以议政参谋为主,并无主动推荐和最终决策权力。此时尚书虽权力加大但仍然不能收天下文书更无下诏权力(成帝扩四人为六人曹并置尚书郎四人)。三公权力仍然明显大于尚书且通常领尚书事(通常因为是辅政大臣需要能够直接指导皇帝)。

5、东汉:光武为集权而收三公权力于自身,没办法开始依赖尚书,但此时尚书仍然仅咨询作用。章帝之后皇帝诏令通过尚书下达且增加了对百官的核奏之权(三独坐),后面小皇帝更需要尚书随时咨询(年纪大见太后也方便),并恢复录尚书事制度来进行辅政因而权力略大,宦官也因为尚书好控制而得以专权(小黄门、中黄门、中常侍等,因文书必须这些人由后宫发往尚书台),但仍然无法左右三公宰相地位(表现在举荐权)。明帝后成立尚书台(但名义上仍列于少府属官),人员由六人扩充为36人并设置尚书令(1)、仆射(1)、尚书(6曹)、丞(2)、郎(4)、令史(21)

6、三国:魏国三公仍为宰相而非俱官(位高但未必有实权,表现在日常事务不需要三公来处理,而全部归尚书来决策),尚书确实进一步权大但这是军政府客观导致的(理论上肯定如此,但实权有多大程度则是关键)。《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有总结(与其说是总结制度,不如说是根据实权来的)。

  • 魏国:起草诏令之权转归中书。文书便全送魏尚书台,提初步意见,中经秘书送曹操批准后,再发交相国(钟繇)、御史大夫等执行。官员选拔由丞相东曹掾属转为尚书台。再也找不到全国文书报三公府的记载而全归尚书台。尚书台成为独立机构且品议增加,班次比九卿高(此发生在司马篡权后)。
  • 蜀国:先有丞相,后又有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此时三公不再
  • 吴国:仅有丞相,一般平尚书事(主要官员选拔),而尚书未成为机制

7、晋朝:从司马篡位后三公即慢慢变为尊号(例如钟会、邓艾根本不在府,西晋另有五公可以做加号,司徒勉强有点权力),尚书实变为宰相(尚书经常佐助皇帝对文书做出反应,形成决定,交诸卿和地方长官执行的结果,便削弱了他们像汉代那样依据律令、诏书独立处理政务之权,但此时尚书仍在宫中)且尚书台已经有权独立地颁下文书,指挥政务。这种文书叫尚书敕(台敕,此权力自晋朝才有,汉代三公指挥全国政务都通过奏请皇帝下诏令来进行),另外尚书并不是令、仆射的掾属,处理有关政务有很大独立性,实乃同僚,大事件需要八座集体合议(平议)。东晋则必定录尚书事来判断是否为宰相。人数上东汉尚书台才有令史二十一人,至西晋正令史达百二十人,书令史达百三十人。另外后期到东晋比较特别的是寒门充任尚书令和令史做实际工作,而贵族为尚书郎和八座仅进行最终拍板决策。

8、南北朝

  • 南朝:用三公、八公尊宠功高望重异姓大臣。后汉尚书称台,魏晋以来为省。录尚书事权力逐渐削弱而尚书令、仆射之宰相地位比东晋更加稳固,但受中书、门下所侵害。至梁武帝时尚书仆射又有用于尊宠而实权在中书、侍中等内省官员,而且尚书省也分为上下,尚书下省(舍)设置在宫外,由阁道跨过宫墙连接尚书上省。
  • 北朝:太和孝文帝改制后北魏官职才清晰,尚书省同样成为外朝宰相机构,主要特点是录尚书事实际权力大于尚书令,三公八公可能仍保留实际权力并主要体现在人事任命上,这主要是外族特殊部落联盟旧习与贵族势力必亲贵的缘故。

9、门下:侍中在秦以前原意是丞相府官员入职皇帝身边方便沟通的官职,西汉后成为类似贵族的皇帝伴读子弟(主要是生活侍奉),汉武后主要做儒学方面的顾问,东汉章帝后不能出入禁中(权力全部归中常侍等宦官),灵帝嘉平六年时成立侍中寺升品秩(独立于少府,长官比二千石),下属固定黄门侍郎(后改侍中侍郎),从而得以“省尚书事”

  • 三国:魏国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同平尚书事,这里散骑常侍、散骑侍郎是独立的,但侍中、黄门侍郎共同属于侍中寺而且恢复了出入禁中的权力(汉献帝时期恢复)。蜀国吴国侍中、侍郎也是类似的,都可以在皇帝左右参与谋议谏诤。
  • 西晋:设立门下三省,作者以为是门下省、散骑省、侍中省,而侍中省管生活,门下省则可以平尚书事(审核尚书省公文),东晋因王导而加入审核中书诏令的权力
  • 南朝:散骑省分出为集书省,用于收纳闲人。门下侍中合并为门下省并正式开始审核中书诏令(之前诏书都由中书直接下达给尚书),但权责仍不为宰相(无参与决策的权力)
  • 北朝:北魏、齐的门下省类似南朝,散骑侍郎和侍中是贵重的加官

10、中书:西汉时创立全名为中尚书,多数是宦官。宣帝后夺尚书权到元帝石显为极点,不过成帝后又恢复了原来地位。机构为令(全名为中书谒者令,不用宦官改中谒者令)、仆射、丞,曹魏才增加郎

  • 三国:曹操设立秘书令,至魏文帝从秘书分出中书成立中书监掌握草拟诏书,还有黄门郎和通事郎在中朝,明帝形成中书省夺尚书权(孙资、刘放),但此时权力来源于文明二帝。
  • 两晋:中书监、令已经是关键官职,增加了议政之权(荀勖、张华)。东晋一度并入散骑省后恢复,起草文书的变成中书侍郎而监、令变成类似加官,一般早录尚书事(主要是权臣,从而可以自己草诏)。
  • 南朝:宋、齐的中书监、令变成荣誉官职,多数给宗室,跟散骑一样。中书侍郎变成文学官职,中书通事舍人(一般寒门)反而开始起草诏书,权力逐渐变大。宋孝武曾经出现一个西省。陈的中书省快速发展,中书舍人成立舍人省法定草拟正式诏书,建立二十一局(成为尚书诸曹上司),机构人数为两百多人。特别地南朝手诏流行。
  • 北朝:北魏中书权力不大多数由鲜卑人担任,监督草诏而已。北齐后开始汉人可以担任但也仅草诏。

11、总结:因君主集权弥补宰相失误的秘书咨询机构越来越完善并逐渐取代外朝宰相。

个人思考:

全书整体行文结构还是有点混乱,应该按照朝代一个一个说分别说何职务为宰相何职务为中朝,最后再分三公、尚书、中书、门下的职务变化进行总结。现在先说完三公尚书等于把外朝变化全部说完勉强尚可,但后面先说门下再说中书则非常奇怪,而且又得全部朝代重新说一遍。

几个有意思的点特别提一下:

1、丞相的名称

一直以为丞相是百官之首的称谓,但其实有更高级别的官职称为“相国”。西汉第一个丞相是萧何,后来除韩信有功劳他就被升为相国。战国时期齐国就有相国,秦国后来学习,张仪就是秦国第一个相国。而丞相一般都是分左、右,丞就说明是某官的副职,只是有丞相的时候通常也不会设置相国,后来干脆只封右丞相,最后就直接简化为丞相了。

2、丞相的权力

原来受钱穆、易中天影响,一直以为秦汉制度本意是围绕丞相进行国家执政的,国君主要负责大政方针制定。原来从汉初开始三公宰相也没有全国官员的任免权和指挥权,只有主动推荐官员和监督考核官员政务的权力,等于不仅御史大夫是监察长官,丞相其实也是监察官。而且丞相只能自由任免自己属官中的小官,这样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长官地位其实全是平等的,也不需要对丞相负责,而全部对皇帝负责,西汉制度从一开始设计就是极端集权的。

梳理完先秦两汉思想,则三公为何没有任免权和指挥权就可以解释了,因为黄老思想崇尚无为而治,无为则不需要特意去指挥,不尚贤所以也没有任免只有私人推荐。黄老无为思想还强调了以刑名律法治国,所以各级官员的主要作用就是监察并司法,而律法变更的权力也全集于皇帝。直到儒家思想指导后宰相才有任免和指挥权,因为儒家推崇有为教化和贤人显名。

3、宰相官职的变迁

体现的还是皇帝身边秘书逐渐替代宰相而最终又形成定制(因工作量而增加下属官员)而成为正式机构(内廷而外朝) :

西汉三公(尚书台为内廷) – 东汉三公(必须领尚书事,中书门下偶尔为内廷) – 魏晋尚书台(中书、 门下 为内廷) – 隋唐三省(唐翰林学士为内廷,另可以加同中书门下) – 五代、宋中书省与枢密院 – 明内阁(唯独此机构没有下属官员的膨胀过程,极为奇怪,是不是能够说明宰相其实是司礼监)- 清军机处

宦官政治感觉也是个有意思的题目,甚至可以做全球对照研究,比如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还可以跟秘书制度一块研究。

打赏作者
提交看法

抢沙发

还没有评论,你可以来抢沙发